“取消婚礼司仪”热议,敲响警钟!

结婚产业观察·2025-10-15 09:21
878
大众喊“取消”,不是婚礼真的不需要司仪,而是对如今司仪的表现失望后的无奈呐喊,是给全行业敲响的警钟。






| 本文作者:婚礼文化学者王福存

近期打开社交平台,“取消婚礼司仪”的话题始终热度不减,底下的评论几乎一边倒地“站队支持”。

其实,今天这种局面早有征兆。近年来,我写过不少文章揭露婚礼主持人的服务乱象,一边提醒同行反思,一边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可最终都石沉大海。直到这个话题成为社会热点,业界才终于显露出焦虑。

“取消”的呼声从不是空穴来风。这个曾经备受尊重的职业,如今为何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每一位从业者都该静下心来好好反思:

● 一套主持词“打天下”,不过是换个新人名字,有时连名字都懒得改,直接用“新郎新娘”笼统代替;内容上毫无新意,网络上流行什么就生搬硬套,从不管是否贴合新人的真实故事与婚礼氛围。

● 在培训机构学几句固定套话,就敢登台主持,就会几句“吉时吉日吉如风”“一日千里迎风帆”之类不咸不淡的贯口,到今天居然还有人把“甜不甜,给钱”这种油腻话术,当成“活跃气氛的法宝”。

● 连“婚礼究竟是什么”都没搞明白,却天天张口闭口“弘扬传统婚礼文化”:把经典里的只言片语当作包装自己的“文化外衣”,连一篇像样的婚礼文化文章都写不出,甚至不清楚“论文”为何物,居然敢自封“文化学者”“中国婚俗文化传承人”“专家导师”。

● 婚礼流程东拼西凑毫无章法,主持词照搬网络套词却画虎类犬,像醉酒般“头上一句、脚上一句”乱讲。更可笑的是,有的大师把“惟天地以辟,万物滋养于斯”断句成“惟天地以辟万物,滋养于斯”,连自己说的话是什么意思都不懂,又谈何体现婚礼的教化作用?   

● 眼里只有利益,自己都不懂婚礼,就凭着网络流量收徒搞培训:这根本不是传播知识,而是赤裸裸地“割韭菜”。还有些人急于走捷径,以为跟着网红就能成功,学着“粘胡子”“抱竹简”,装腔作势却毫无内核,活脱脱“东施效颦”。

● 错把“舞台表现力”当专业实力。要知道,“写一手好字”和“能写一篇好文章”是两回事,“舞台表现力强”与“专业司仪”不能画等号,否则也不会出现“维天有汉”“故国有明”的低级错误。

● 不把精力放在提升文化修养与专业技能上,一门心思投机钻营:婚礼现场不专心准备仪式,反倒把新人和现场当背景板拍视频,只为给自己的“履历”装门面。

● 有些中式婚礼主持人,把仪式搞得像“追思会”:用刻意雕琢的生硬声线,从“天地玄黄”扯到“唐宗宋祖”,说的全是不着边际的废话,把新人的婚礼变成了自己的“脱口秀场”。

● 婚礼结束后不是悄悄退场,反倒在新人及家人忙着招待宾客的档口,特意凑上前道别,实则是暗示新人夸赞自己的主持水平,录成视频对外炫耀,更有甚者,变相地向新人讨要红包。

● 许多从业者天天活在“自我标榜”的幻觉里,刚主持过几场婚礼就自称"资深司仪",学了几句套词就标榜“行业标杆”“天花板”,自媒体的个人介绍像写文章,各种全国金奖、专家评委、专家导师。恕我直言,近些年全国根本就没有官方举办过权威性的大赛,你的金奖含金量只有你自己明白,您导师名号的权威性,只有你自己清楚?

……………………

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结婚不再找主持人”“下次朋友结婚,我宁愿客串主持,也不推荐所谓的‘专业司仪’” 的原因。这样的“婚礼司仪”怎能不令人反感?又怎能算得上“合格”?难道别人花那么多钱让你在婚礼上说废话、搞表演、讲脱口秀?

回溯传统,婚礼司仪的前身“礼生”,在旧时礼仪实践中曾是“最为重要乃至唯一的礼仪专家”。从宋朝起,民间礼生就有着复杂的知识构成与丰富的实践经验。通常识文墨、知礼仪、会唱赞、善歌赋、懂择吉、晓柬帖,基本技能涵盖写、唱、念、做、术,还能帮人张罗日常生活中的礼节应酬。

试问如今的同行们,有几人能达到这样的标准?我们当然不必苛求人人复刻旧时礼生的全能,但真正懂得“婚礼是干什么的”“每个环节该说什么”“自己的主持词有什么含义”的又有几人?

我无意贬低任何人,但无论是与业界人士交流,还是从网络平台的视频统计,全行业真正合格的主持人不足1%,能称得上“优秀”的更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从业者不过是披着“专业”外衣的婚礼套词“复读机”。不服气?我们大可以用实际能力说话。

痛定思痛,问题的根源其实很清晰:流量至上的时代里,太多从业者丢了初心。他们追逐网红的光环,模仿浮夸的表演,却忘了婚礼司仪最本质的使命。

那些被市场捧上高价的“名师”,往往名不副实;那些靠炫技走红的“网红”,除了哗众取宠别无长处。是他们把整个行业拖入“高价低质”的泥潭,给“取消司仪”的呼声提供了现实土壤。

更可怕的不是水平不足,而是缺乏自知之明。不少从业者看不清自己的短板,还喜欢在自媒体上故弄玄虚、标榜自己。这种盲目自信,不仅砸了自己的招牌,更把整个行业推向了信任危机的深渊。

作为在行业里摸爬滚打二十多年的老兵,我无意与任何人为敌,也希望我们的行业能够受到社会的尊重,说这么多的目的就是希望大家能真正珍惜这份职业,努力提升专业水平。要知道,婚礼服务本质是文化服务,没有文化根基的服务,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注定无法长久。提高服务水平没有捷径,积累婚礼文化、学习地方婚俗才是必经之路;一味模仿抄袭,只会永远停留在“东施效颦”的层面。

看到这里,想必会有同行感到不适。我完全理解,浮躁久了,一时很难冷静下来。但良药苦口,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讳疾忌医”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在“取消司仪”成为社会焦点的当下,我们不必惊慌失措,在行业舆论的干预下,一些乱象正在修正,我们更应该清醒认识到:大众喊“取消”,不是婚礼真的不需要司仪,而是对如今司仪的表现失望后的无奈呐喊,是给全行业敲响的警钟。社会需要的,是真正懂婚礼的司仪,一个懂得引导仪式、懂得托举新人、懂得传递情感的司仪,永远是婚礼中不可替代的存在。

要挽救这个行业,必须有“刮骨疗毒”的决心与行动。行业的救赎之路,只能靠我们自己开拓。“肌体发烧”是在提醒我们该“吃药退烧”了,不能再无动于衷、自以为是。我们有太多不足要弥补,还有太长的路要走。

为了不让“婚礼司仪”成为历史,为了找回职业的尊严,别再浮躁,别再敷衍:踏踏实实地学文化,把“好好说人话”练回基本功;认认真真地做服务,把新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清醒地找准定位,把舞台还给真正的主角。唯有如此,才能把“取消婚礼司仪”的呼声,变成对“婚礼司仪”的认可;才能让“婚礼司仪”这个职业,重新赢回它本该有的尊重,才能维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才是真正的人间清醒和自我救赎,让我们共同努力!

[ 原创声明:本文为结婚产业观察转载;来源:聊城婚嫁;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结婚产业观察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

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婚产业观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

服务热线

15951931910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