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产业观察

婚礼的“完美”是给谁看的?

排斥婚礼的新人发现,讨厌的并非婚礼本身,而是抗拒那些让人尴尬的环节和背后的观念。

来源 | 后浪研究所(ID:youth36kr)
文 | SLOW
编辑 | 许嘉婧

婚礼的完美是给谁看的

婚礼是办给谁的?一场浪漫的婚礼属于父母、亲戚、朋友、领导……但,还属于这对新人吗?

参加过很多场婚礼后,33岁的陕西女孩刘念开始怀疑这个问题。

她见多了这样的典型婚礼——在豪华大酒店里,台上的新人正在宣誓,热泪盈眶。台下圆桌的人们一边吃着瓜子一边讨论:这个男娃家是哪里的,在哪工作,有没有钱,这桌菜好不好吃,酒是不是茅台……

刘念记得有一次,台上新人还没下来,圆桌上就有同事开始给领导敬酒了。在国庆期间,婚礼扎堆,谁家的婚礼更风光就成了茶余饭后的谈资。

婚礼上总能遇到一些啼笑皆非的时刻。比如为了照顾人情,有的婚礼会先请父母单位的领导上台讲两句,领导被临时推上台,甚至完全不认识要结婚的人。

刘念不喜欢这样的场合。两年前的圣诞节,她在陕西和男友领了结婚证,转天就飞去杭州旅游,玩了两周才回来。

这对新人决定,不办婚礼。

办一场婚礼非常累。刘念曾经帮朋友筹备婚礼,提前半年就要订酒店,跟婚庆公司沟通,买或租婚纱,小到礼盒用什么样式都需要新人自己参与,每一步都意味着反复的沟通、磨合。

她始终记得婚礼结束的中午,陪着新娘在化妆间卸头饰,华丽的簪子一点点摘下来,新娘坐在椅子上,累到眼睛都睁不开了。

在传统婚礼当天,新娘通常要四点钟起床,化妆,等待接亲。刘念也提前一天晚上去确认打的气球有没有瘪,墙上的装饰是否完美,接亲游戏道具是不是准备好……累,更多来自于紧绷的神经,因为所有人都希望这一天看起来是“完美的”。

“无论如何,婚礼都是一种给别人看的状态。”另一位备婚的女士小王这样说。

小王是90后,生活在河南的一个四线城市,两年前,她已经与男友登记,本想去冰岛旅行结婚,因为疫情搁置了很久,才开始在家乡筹备婚礼。

她不喜欢那些婚庆公司批量化生产出来的婚礼。10月份,婚礼扎堆,婚庆公司几乎每天都在工作,没有时间实现为她“定制”。

坐在试妆的镜子前,化妆师不假思索地把浓密的假睫毛和重重的鼻影画在她脸上。小王平日里很少化妆,她告诉化妆师自己不喜欢浓妆。但是化妆师脱口而出:这样你在婚礼现场更上相,拍照好看呀!

“我为什么要那么在意婚礼照片好不好看呢?难道我活在一张相片里?”她觉得,自己就像一个流水线上的娃娃,所有新娘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小王开始亲自和婚庆公司对接,第一次开会的时候,她甚至做了一个ppt,把物料的色卡都放上去,只要求婚庆公司还原到六成。然而,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因为婚礼,她已经和父母吵了好几架了。总会有各种各样的人告诉她,怎么样才是最合适的。每个婚礼环节背后都有一场年轻人与父母的博弈。

比如,老一辈都希望在婚礼上有单位领导讲话的环节,官越大越好,或者一定要请领导来证婚。“可是我们真的很反感一个毫无交集的上位者在台上发言。”

小王的妈妈坚持要在婚礼上有改口茶的环节,这是父母的面子问题——毕竟台下坐着妈妈的朋友和同事。小王来自一个单身家庭,妈妈很希望让大家看到孩子的优秀,看到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可以很幸福。而小王发现,身边90后普遍觉得这个环节很尴尬,她们更想要自由的仪式。

婚礼的关键在于“表现完美”。“这是人生中少有的盛大仪式,让所有人都看着你作为主角。”小王说,但她和老公在心底更想要自由。

他们曾经历了长达七年的异地恋,走进婚姻并不容易。她觉得自己需要一场仪式来记录爱情,但不需要那些光鲜的面具。

“婚礼应该是属于我们两个人的,即便没有人见证。”

体面都是明码标价的

办一场婚礼要花多少钱?

根据《2022婚礼纪春季潮婚节结婚消费趋势洞察》,一对新人的平均结婚花费为25.3万元。

在陕西,刘念参加的婚礼最多花了50万,最便宜的一场也要10多万。刘念刚领证时,装修房子、度蜜月、办婚礼,三件事堆在一起,她和老公一盘算,果断减去了婚礼这一项。“我还是想把钱花在我们自己身上。”

婚礼的花费,下限已然让人望而却步,上限更是看不到头。95后的苏曼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她家给婚礼的预算是70-100万。

苏曼出生于江苏南通的商人家庭,爸爸是企业老板。在南通的小县城,办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至少要七八十万。当地婚宴的标准是人均最少500块。人情社会里,一个人结婚要宴请整个村子,少则40桌,多至上百桌,现场有800多人。

更要命的是“体面”二字。因为爸爸的大老板身份,如果拿的酒不是茅台,客人也会觉得是在敷衍。苏曼参加过爸爸朋友儿子的婚礼,婚礼上的水都是法国品牌依云的。她是家里的长女,父母很疼爱她,在20岁成人礼那年,就有300多人参加,请司仪和策划公司就花了十几万。婚庆公司花费只会更多。

毕业5年了,她在南方某城市的一个机关单位上班,尽管家里十分富裕,但她自己“是拿死工资的”,日常生活还需要父母贴补。她和老公收入都不高,领证后,对方家庭出现了变故,两个人的生活拮据了起来。苏曼不想办婚礼了,她一下子现实了起来。

“如果没有父母的贴补,我很难活成她们眼里理想的女儿的样子。”

为了昂贵的“仪式感”需要付出多少?每一点点的“体面”都是明码标价的。

小王曾经看中一种叫“拂尘”的装饰,质感绵密像瀑布,放在婚礼仪式背景墙上很漂亮。一小撮拂尘就要20块,500撮就花掉了1万块,尽管那只是背景板的一小点。她开始寻找平替,一种类似窗帘的碎,但是没那么蓬松,一下子就失去质感了。

“婚礼的质感都是拿钱堆出来的。”

苏曼听说,身边的朋友有人借钱办婚礼,结婚第二天就要去还债。她开始怀疑,结婚到底是图点什么呢?

“想办一场理想婚礼,但没那么多钱。钱花得少就不够体面,那还不如不办。”这是很多新人的共识。

反对婚礼的人,反对的是背后的“陈旧观念”

大雨过后,穿着婚纱的小沐和老公站在上海市思南公馆的草坪中间,一本正经地宣读着以下“誓言”——

“希望你能做到,如果之后鞋被雨淋湿了,不要往鞋上喷香水,再凑到面前臭我了。”
“希望你之后忙起来也能听到我在叫你吃饭,然后按时去吃。”

台下的人大笑。

这是经过小沐改造后的婚礼。她去掉了婚礼上白头偕老的承诺,这个环节通常伴随着煽情和流泪,有些尴尬和表演的成分。

曾经很排斥婚礼的小沐发现,自己并非讨厌婚礼本身,而是抗拒那些让人尴尬的环节,和背后的观念。

比如,她和老公都不喜欢接亲环节,这是传统婚礼中最有“嫁娶”意味的环节。

可是在她看来,婚姻应该是两个成年人互相选择走向彼此的结果。迎亲的环节给新郎设置重重难关,看起来是为了热闹,需要让新郎吃点苦头才可以迎娶新娘,“婚礼当天给新娘营造的高姿态,反而暗含了婚姻的本质可能通向相反的方向。”

阅读过一些女性主义书籍后,小沐觉得婚礼上那些让自己不舒服的环节都是有深层原因的。比如婚礼上父亲牵着女儿的手,把女儿交给新郎,然后嘱托“我把女儿交给你了”。这个环节她也不想要。像上野千鹤子分析的那样,“这是一种父权到夫权的交接”,仿佛一个女性总是需要被男性所照顾。

但事实是,在父母的相处中,她也看到母亲所付出的总是远远超过父亲。她想让母亲牵着她的手出场,但是朋友告诉她,如果不让父亲送你入场,大家会以为是父女关系破裂了。

最终,为了考虑父亲的感受,她采取了折中的方案,由父亲牵着自己走出几步,然后目送她独自走向新郎,没有交接仪式。

小沐的婚礼当天和往常一样,他们睡了个懒觉才出门化妆。这是个小型的仪式,只邀请了90多人。

婚礼上,小沐为父母准备了一封信,因为这对父母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天。虽然婚礼大部分设计都没有遵从他们的想法,但父母尊重了他们的选择。她在信中告诉父母,我和伴侣是一个新的家庭,不是谁走向谁家,你们不是在“嫁女儿”。

父亲在婚礼上也回给了她一封信,这封信他认真写了很久,很多话甚至是小沐第一次听到——他平日里很少夸人,但在婚礼上,他讲了小沐的成长经历。他说,为女儿骄傲,也很开心收获了一个儿子。

筹办婚礼的过程中,小沐发现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仪式,而是一条充满反思的路。

人们总说,婚礼是新娘最美丽、最耀眼的一天。但她对此会有一些警惕。她与伴侣在每个环节都会一起讨论,比如,婚纱是白色的意味着圣洁,这是否在为女性制造一种幻想,让她们去憧憬美丽?又比如说,婚礼上,大家都想要体面,总觉得花钱才能做到满意,这是不是一种消费主义?

“我一直觉得婚礼就是给女性一颗糖,但是今天所获得的权力,其实在漫长的婚姻中是需要付出一些东西的。”

那些打破规则的小小“反叛”

苏曼的父母始终不理解女儿为什么一直拒绝办婚礼,时常打电话来问她。

2020年领证至今,婚礼依然是家里对话的敏感词,她每次听到都会炸毛。双方父母都很想要一场风风光光的婚礼,苏曼的婆婆愿意借钱,苏曼的父母愿意直接包揽整场。

于是,她和父母商量:你们有这个钱,不如支持我在北京买房子吧?省下这几十万能在北京多买一个房间了。

可是妈妈却说:你爸在外面这么大个老板,她女儿结婚不声不响的就把婚结了,像什么话?这个时候她突然意识到,这些仪式,尤其是婚礼,完全是给上一代人办的。为了面子大操大办的钱,最终都交给了酒店。

有关婚礼,谁拿钱,谁说了算。她也曾经做伴娘,参与过体验很好的婚礼,但是只有新人用自己的钱办婚礼的时候,他们才能自己做主。

刘念最终省下了婚礼的钱,给杭州和厦门的蜜月之旅升级成了海景房。在厦门的跨年夜,他们坐在海边,看着人群和烟花,也很浪漫。

因为不愿意加上敬茶环节,小王和母亲始终争执不下。最后,她索性退掉了原本准备好的一切,场地、礼服、婚庆。不到一周就定下了目的地,去川西旅行结婚。

九月份,在四川阿坝州的浮云牧场里,小王和爱人站在山谷面前,背靠鲜花和白云,“一个靠近天空和自由的地方”。草坪上只有一群陌生人,几位婚庆公司的工作人员、四五位当地的藏民,和他们的山羊。

小王提前和藏民借了几只羊,在婚礼现场,几只山羊负责为这对新人送上戒指。她从小就喜欢小动物,觉得相比于花童或者伴娘,小羊的祝福反而更贴近自然,在羌族的文化里,羊寓意着祝福。

小王的婚礼现场

虽然小羊并不听话,在婚礼现场横冲直撞,搞出了很多意外。无所谓,旅行结婚允许意外发生。

很早之前,小王就准备在婚礼上唱一首歌,结果到当天也没记住歌词。眼看婚礼就要收尾了,她脑海中突然闪过《Fly, Fly away》这首歌。显然,歌词的寓意并不适合婚礼,但在那一刻,小王说,她觉得这首歌太应景了。

“虽然我们结婚成为一个共同体,但我们都是自由的,也要一起成长。”

婚礼誓词甚至是头一天晚上才写好的,里面充满了许多只有他们两个人才能懂的笑话——这种誓词放在传统婚礼上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因为不需要考虑台下坐什么人,不需要考虑说出来的话是否符合爸妈的心意,不需要考虑白色的花是否不吉利,妆容是否美丽,誓词环节痛哭流涕会不会丢脸……

花了6万块,他们一起去看了稻城的日出,爬上了雪山看日落,沿着川西一直走到了丽江。

旅行婚礼的全部流程都是她自己策划的,包括现场的音乐,每一首都是小王精挑细选的。小王的老公充当婚礼主持,主持词也是原创。她依然事无巨细地参与,但这两个月,她感觉每一天都很有动力去准备这个属于自己的婚礼。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但她很骄傲,自己做了一件与众不同的事情:“我感觉自己还能做成功很多事情。”

在一个四线小城市长大,她在生活中能看到的选择性不多,所以每一步都按照着既定的世俗规则走了下去,按时上学、工作、结婚,很少探索其他可能性。而婚礼终于成了她一次小小的“反叛”,她终于有勇气对传统的框架说不,从他人的目光中解脱出来了。

这场婚礼已经带给了她超出婚礼本身的力量。

[ 原创声明:本文为结婚产业观察转载;来源:后浪研究所;责编:风晓标;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结婚产业观察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
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婚产业观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