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产业观察

结婚为什么要戴盖头?红盖头从哪里起源?

为什么土耳其的新娘也戴红盖头?红盖头从哪里起源?新娘又是为什么要戴红盖头?

文章来源:大象公会(微信公众idxgh2013)  作者|陶岱

「掀盖头」是传统婚礼中最重要的环节,而「红盖头」也成为中国新娘的标志。

网络流行的中式婚礼设计

所以,如果要问下图中的新娘来自哪里,或许所有试图作答的人,都会从中国的地区和省份中寻找答案。

几乎没有人能想到:这位新娘其实来自土耳其。

中国的「红盖头」,是怎样传播到土耳其的呢?

横贯亚洲的红盖头

如果仔细想一想,多数汉人应该也能意识到:「新娘戴盖头」并非汉文化所特有。

王洛宾记谱的维吾尔民歌《掀起你的盖头来》,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只不过与歌词中描写的浪漫景象相反,这其实是一首戏谑歌曲:

尽管这首歌曲脍炙人口,人们依然很少把「维吾尔新娘」与「红盖头」联系起来。因为说起婚礼,多数人脑海中只有「中式」与「西式」两种,而「掀盖头」的仪式无疑是中式的。

但实际情况是:不仅中国,亚洲许多地区的婚礼,最重要的时刻也莫过于掀起红盖头的瞬间。

揭开塔吉克新娘盖头的一瞬

中亚、土耳其以及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中都有揭盖头的仪式,这种仪式也一直流传到今天。

如今,中国的年轻人往往放弃红盖头,选择西式婚纱,这使推崇传统文化的人痛心疾首。不过,颇令人振奋的是:在我们所不熟悉的异域,人们仍然秉持婚礼传统,坚持让新娘佩戴红盖头。

在土耳其,就算新娘选择西方的婚纱,但红盖头依然是必不可少的元素

然而,他们保留的真是一种「东方传统」吗?

「盖头」由西传来

今天我们想象中的古代新娘都戴着盖头,但揭盖头的仪式其实直到南宋才产生,而在当时,这类民间婚俗也是饱受士大夫诟病的。

关于揭盖头的习俗最早记载于《梦梁录》嫁娶。

南宋大臣朱光庭就批评这样的婚礼是「鄙俗杂论,不识亲迎人伦之重」。我们今日以为的传统,在当时被认为是对传统的背叛。

宋朝之前的婚礼,往往是肃穆的场合,而在宋朝,婚礼逐渐向嬉闹的氛围发展。这变化很有可能是受到外族的文化影响,而「盖头」就诞生在这个时代。

值得说明的是,宋朝的「盖头」也并非「红盖头」,而是紫色的。直到外族文化进一步涌入的元代,「红盖头」才真正被提起。

新娘穿着红色成为普遍现象,是在明朝中后期才开始的。

而早在汉族新娘戴上盖头之前,它就是北方游牧民族一种常见的草原装束了。

就算没有婚礼,游牧民族的女子也会如此穿着,「盖头」既有「防风沙」的现实用途,也象征着高贵的身份。

这也是盖头能够成为婚礼标配的原因:盖头代表着高贵身份,而她们需要跨越相当远的路程,才能达到嫁去的部落。遮蔽旅途中的风沙,也是现实的需要。

早在北齐时期,作为一种马上的装束,盖头就从西域传入了中原。唐朝初期开始,贵族女子出行,就会戴上类似的头饰。

最接近盖头的是一种叫做「幂篱」的款式。

影视作品中复原的幂篱

而人们之所以穿戴幂篱,就是不让人窥探到面庞和身体。《旧唐书·舆服志》就记载说:「幂篱,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

张纪中版的《笑傲江湖》中,任盈盈就始终佩戴着帷帽,以至于剧中的令狐冲就算和其相见,却还以为她是年纪很大的婆婆

这类头饰在早唐流行,到了盛唐,人们衣着更加开放,幂篱之类的穿着也就此逐渐绝迹。

在宋朝,盖头这种来自西域的头饰又重新流行了起来。就算不在马背上,民间也喜欢穿戴这种能够遮住面庞的装束。《清波杂志》中就记载:「妇女通步衢,以方幅紫罗障蔽全身,俗谓之盖头」

南宋李高《货郎图》中的女性穿着的就是盖头,遇到需要遮面的时刻便会蒙住面庞。

而在南宋社会中再次流行起来的这种装束,也逐渐成为了婚礼时标配。

南宋洪子成夫妇墓葬中出土的陶瓷覆面女俑,该女俑为「戏剧俑」,很有可能扮演的是一位出嫁的新娘

不过,就算盖头来自草原,有什么理由说婚礼时「掀盖头」的仪式就一定来自草原呢?

红盖头防太岁

看看当时的人们是为什么「掀盖头」就知道了。

在很多人看来,「掀盖头」这种仪式在南宋横空出世,并不难理解:盖头能够很好体现出新娘的娇羞感,而在宋朝之前就流行过「以扇掩面」的风俗。

在唐朝,更是必须由人诵读完「却扇诗」,新娘才会把掩住面庞的扇子除却,李商隐就是写作这类诗的好手。

电视剧对于「却扇」风俗的体现 / 图自《法门寺猜想》

把「揭盖头」理解成「却扇」习俗的延续,表面上看非常合理。

但问题在于:盖头的出现并不是因为娇羞。

最早对于为什么要盖盖头的解释出自元杂剧《桃花女》,剧中写道:「手帕儿遮蒙了我脸皮,我则怕撞见着那凶神的这太岁」,也就是说戴红盖头,是怕被太岁看见。

太岁是人们假设出的具有占卜意味的太岁星。民间出行、迁徙、修建房屋等都要注意忌避太岁。在唐宋之后,它不再具有天象意义,而变成藏在地下的凶神鬼怪形象。

如今婚礼在井盖上放红纸的习俗,就是为了害怕藏在地下的太岁破坏婚礼吉利的氛围

这与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对于新娘为什么戴红盖头的解释十分类似,他们是为了防止「邪眼」(evil eye)的侵害。

「邪眼」(Nazar)护身符十分流行,和红盖头一样,人们之所以佩戴它也是怕有 evil eye 望向自己

邪眼,就是嫉妒或羡慕的目光,突厥民族认为这样会带来坏运气。所以越是像婚礼这种受到祝福的时刻,越是柔弱的生命,就越该不被他人看见。

同属突厥民族的哈萨克人,至今仍然有出生的孩子不满四十天不能给外人看的习俗。

其实,汉人也同样有防止「邪眼」的传统。作家张洁就在《无字》这一自传性色彩浓厚的长篇小说中,提到了农村「眼睛毒」的说法。

 

小说中的秀春被村里人认为「眼睛毒」,所以克死了哥哥姐姐,还害得村里伤寒流行

单纯用盖头防太岁还不够,在《桃花女》一剧描述盖头风俗的段落中,还同时提及了另一种与之配套的习俗叫「举筛」:

剧中的桃花女让身边人举着筛子走在队伍前,并称它为「千只眼」,说「那千只眼在前,可不把日游神先赶过一壁」。

这也同样有其突厥传统的原型:避免邪眼的另一方式就是佩戴叫做 nazar 的护身符。土耳其人往往相信佩戴着眼睛图案的护身符,能够吸走「眼睛毒」的诅咒。

也就是说,汉人婚礼用来辟邪的方式,无论是「眼睛」还是「盖头」,都和土耳其躲避「邪眼」的方式如出一辙。

现在一些对于「举筛」的解释是它来自民间俗语「米筛顶头千百眼,满屋哥叔做官回」

再说盖头的颜色,传统土耳其新娘之所以选择红色作为盖头的颜色,是希望红盖头能像护身符一样,吸引走邪恶的目光。

但这样做也导致「盖头」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不祥之物。

所以,在有该习俗的地区,无论是使用冬不拉琴、马鞭还是木棍,几乎都会强调用木制物品掀开盖头,而不直接触碰。

内蒙古地区婚礼上用小木棍揭开新娘面纱的瞬间

在《梦梁录》的记载中,南宋揭盖头时使用的是秤或者机杼,也是木棍形状的物品。试图做出解释的学者总在「秤」的文化内涵进行探究,而「不接触盖头」可能才是事情的关键。

现在的一些传统中式婚礼上依然会用秤来挑开盖头

[ 原创声明:本文为婚嫁风向标转载,来源:大象公会;责编:风晓标;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婚嫁风向标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
微信底图关注微信公众号:婚嫁风向标(hunjia365),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
相关文章
  •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