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产业观察

在英华人婚礼:婚礼变迁折射时代发展变迁,不同年代婚俗不同

在英华人婚礼:婚礼变迁折射时代发展变迁,不同的年代有着不同的婚俗。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5月19日,英国哈里王子与美国影星梅根的婚礼将在温莎城堡内的圣乔治教堂举行,预计有超过两千名公众前来温莎城堡婚礼现场见证这场王室婚礼。前有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王妃的“世纪婚礼”,后有查尔斯王子和卡米拉低调“二婚”、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的婚礼,英国王室对待成员婚姻的态度也变得更加宽容和现代化:从注重血统传承到允许王室成员与离异人士、平民结合,再到即将迎来的跨国之恋……

而在这近40年的时光中,越来越多的华人在英国扎根,他们的生活习俗逐渐融入当地,结婚习俗也随着时代变迁发生着改变。今天,借由哈里王子大婚的契机,我们记录下这四个时期相应的英国华人婚嫁故事,以及目前华人婚庆产业发展的现状,中国不断增强的对外影响力也可从中窥见一二。

1983年:注重中式礼节,环境受限回港摆酒席

尽管时隔37年,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的那场“世纪婚礼”至今仍为英国民众津津乐道:身着海军制服的32岁王子,娶了一位20岁、来自古老的斯宾塞家族的女儿,其婚礼排场和宣传程度都可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据1981年BBC统计,全世界大约有7.5亿人在电视上观看了这场婚礼,同时也很大程度上推动了英国的零售业和旅游业,让大家赚得盆满钵满。

而在那一年,刚满20岁的曾邵林(化名)却不得不选择从英国飞回香港举办婚礼。“当时,除了和英国本地人结为夫妇的香港人会在英国举行一些宗教婚礼外,如果想要举办传统中式婚礼,都不得不回到香港去摆酒席。”如今早已从当地一家华人超市退休的曾邵林已经旅居英国将近30年。他回忆称,那时候在英国的华人大多来自中国香港和广东省,从事着洗衣和餐饮行业。由于资金有限,再加上亲属大多在香港,所以多数人都会回到家乡举办婚礼。

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7年曾刊载一篇“二战前后华人移民英国的历程”的文章。文中提到:在1945年前,中国人移居英国的数量非常少,除伦敦、利物浦和加的夫三个港口外,其他地方鲜有华人,大部分为海员或者手工洗衣店店员。1940年代至1960年代英国出现了最大的一次华人移民潮,当时恰逢香港经济衰退,一部分港人向外发展寻找机会,他们的到来也填补了英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劳动力短缺的状况。

尽管有大批华人进入英国,但华人群体对于当地的影响力无法与今日相提并论。当年,举办一场中式婚礼必须的物件都很难在英国采办周全,这也导致他们不得不回乡举行婚礼。“我们婚礼是按照传统规矩来办的。在女方正式过门前,男方家需要过大礼、派贴、安床、上头、嫁妆、迎亲等,之后女方还要回门。这些过程都需要准备一些有吉祥寓意的物件来增添喜气,比如象征多子多福的乳猪 、用来向女方家亲友宣告婚讯的嫁女饼、还有四式、六式或八式海味等等。这些东西在当时的英国都比较难买到。”曾邵林说。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04年:传统仪式弱化,老乡相聚庆新婚

2005年,英国王储查尔斯与卡米拉在一间普通的市政厅里举办了世俗结婚仪式——任何人只要花费425欧元,就都能在这里举行婚礼。两人均为二婚并在上一段婚姻中分别都有孩子,这次结合标志着王室不能和离异人士结婚的时代已过去。

在这段时期内,华人群体有了不小的变化。自从中国改革开放后,大陆华人开始频频出现在英国。2001年英国人口普查显示,华裔人口所占比例为0.4%,其中来自福建的移民占据多数,他们中大部分人在餐馆从事服务工作。

小陈便是这其中的一份子,她来自福建省某沿海城市,在伦敦一家中餐厅做服务员。2004年时,她和谈了一年多恋爱的餐馆同事结婚。“说实话,当时之所以会和他结婚,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拿到了永久居留的身份。当然,他也对我很好,如今我们生了三个孩子,日子过得也不错。”

与多数人选择在周末办婚礼不同的是,小陈特意将日期安排在了周二。“这是因为餐馆的休息时间在周一和周二。”

“我们当时在自己的餐馆里摆了五桌宴席,亲友加上伴郎、伴娘大约有60多人出席。”小陈表示,因为双方父母都没有签证,申请手续又太麻烦,所以只有在英国当地的亲朋好友出席了婚礼。

出席小陈婚礼的60多位好友大多是她在来英国前就认识的福建老乡。“我们家乡有一种传统,如果有人在国外混得还不错,就会带上老乡一起到国外赚钱,大家互相提携,所以渐渐地,一整个村子的人都出国打工,大家在海外一起也有个照应。”

当被问及是否有时间回中国举办仪式时,小陈笑着说:“餐馆生意很好,老板不肯给我们批假期,再加上回国的机票不便宜,特意为了办酒席而回国有些不现实。我们结婚后一年多回国探亲,在村里摆了酒席,大家一起聚聚叙旧。”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2年:融入当地习俗,中英两国婚礼差别大

在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以离婚结束了他们的婚姻之后,2011年,威廉王子和凯特·米德尔顿的婚礼,被视为新一代王室成员自己选择心仪的配偶、而非只看王室血统的典范。

在这一阶段,英国华人的总人口也迅猛增加,据英国国家统计局2012年12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大约在英华人有41万至43万。来自中国四川的华人会计师张雨欣(化名)2012年和她的英国男友在曼彻斯特组建了家庭。在她看来,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在婚礼的筹备和举办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英国人习惯提早安排和计划个人活动,这和中国人的社交习惯有很大不同。”张雨欣透露,英国人通常会提前1-2年就定下婚礼日期,并开始邀请亲友,以表示出自己诚意。“我们只提前了7个月发婚礼邀请,一些英国的朋友都觉得这个时间很仓促。尤其是如果婚礼要在庄园或者是城堡举行,就需要空出更多的时间来提前预定。”

更让张雨欣感到诧异的,是英国人的“送礼观”。她表示,中国人参加婚礼,通常会根据两人之间的亲疏关系,备上相应的礼金或者是相当价值的礼物以表达祝福。而在英国没有“红包”的概念,准新人通常会按照传统,在发出婚礼请帖的同时捎带一个所谓的“礼单”,上面有想要的物品。先收到礼单的人可以在目录上挑选,然后划去被挑走的礼物,再转给下一个宾客,从而避免双方在收送礼物时的尴尬。“我们结婚的时候,是直接在约翰—路易斯(John Lewis,英国百年购物老店,编者注)的购物网站上建立一个婚宴礼品清单(Wedding Gift List)给大家发过去,我们把礼物价格的上线设定在50镑,不希望给宾客造成太大负担。通常关系好的人会主动挑走贵的礼物,或者是和对方曾经送出礼物价格相近的物品,有点类似中国人的‘回礼’。”

此外,在英国婚礼的宴席上,由于餐食数量的需要,宾客坐席次序、名单是已经提前确定好的(自助餐除外),所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现场食客的混乱。“中国的婚宴则会更随意一些,通常不会限定酒席的位子和座次。如果一张桌子不够坐,添张椅子和碗筷都没问题,有时婚宴还会多开几个备用桌,防止来宾超过预计人数。”张雨欣说。

除了婚礼仪式上的不同,“伴郎伴娘”也是保证婚礼顺利完成的必要元素。在英国,“伴郎伴娘”象征着荣耀,通常意味着要肩负更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在结婚前一天分别举办了单身派对。他的哥哥是伴郎,承担了组织雄鹿派对(Stag Party)的任务,包括邀请嘉宾、制定活动计划和场地、住宿等等,新郎可以当甩手掌柜。不过单身派对通常是宾客自掏腰包,并且每个宾客都要帮新人分摊他们的费用。所以为了减轻宾客的负担,我们那次的单身派对比较简单,其实就是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喝酒,女生一起做SPA,男生开卡丁车。”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8年:受益专业团队,中西元素随心订制

2018年5月19日,哈里王子和马克尔女士将邀请2640名普通人于婚礼当天赴温莎城堡观摩婚礼,他们希望公众也能融入庆典之中。

而在过去将近十年时间里,随着在英华人群体的不断扩大,其影响力也逐步融入当地社会,专注于服务华人生活的产业也开始萌芽,其中婚嫁策划便是其中典型。曾经在英国深造并留英创业的孙宇平就是这个产业的受益者。

“我们的婚礼将在阿什里奇庄园(Ashridge House)举行,那是一个具有700多年历史的庄园,有着浓郁的英国风情,通常都要提早一年预定。而巧合的是,我们的婚礼和哈里王子大婚在同一天,这也让我感到非常惊喜。这次总共会有100位朋友出席婚宴。如果仅凭自己力量,协调好各个方面并做到让大家都满意,要耗费大量精力,加上我自己本身工作较忙,所以我把这个婚礼委托给了好友Jean的婚礼策划公司,和她沟通一起选定了场地、设定现场布置的主题和颜色、挑选有特色的纪念品,也希望经过专业统筹规划的婚礼能让所有的嘉宾都可以有特别的体验,一起共度一个美好的时光。”

在此之前,孙宇平夫妇已经回到中国举行过婚礼仪式。 “我们3月初刚在中国办了婚礼,接着是回英国再办一场。到时候会有二三十个朋友特意从中国过来参加,有些是第一次到欧洲来,所以我在旅游行业的好友专门为他们制定了周边旅游计划,婚礼当晚他们也会住在古堡,感受七百多年的历史和英式文化。”

自中英两国关系进入黄金时期,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来到英国旅游,这离不开近年来不断利好的英国签证申请政策。如从2016年年初开始,中国游客可以申请有效期为两年的全新英国访客签证。前不久,内政部颁布了新的留学签证,一些英国试点高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将获得额外六个月的签证时间,以便为他们在英国找工作提供更充裕的时间。

尽管内政部放宽了海外学生留英工作的签证限制,但真正能留在英国的华人仍属少数。也因此,拥有相同文化背景的华人群体在交往和互动中,往往也更加紧密。

与和上文提到的、通过获得配偶签证最终留在英国的小陈不同,孙宇平在大学毕业后建立了海外创业服务平台,通过创业签证留在英国。因此她邀请参加婚礼的宾客,不像小陈一样是源自老乡等地缘性的朋友关系,更多的是在英国生活和工作上相互支持和依靠的朋友、同事和合作伙伴。“这次婚礼宾客全程用车、我与新郎的婚戒和礼服定制,嘉宾回礼等都得到了很多合作伙伴和好朋友的支持,这也让我更加期待这次婚礼的效果。”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未来:消费观念更迭,华人婚嫁行业蓬勃发展

十年前,在英国的华人结婚时,可能还要孤军奋战在婚礼布置的现场;十年后,专注于服务华人嫁娶的婚礼策划产业在英国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势头。“目前英国针对华人婚嫁的服务,主要包括婚纱照的拍摄、婚礼摄像和婚礼策划等类型。全英范围内已出现了大约6、7支颇具规模的团队,他们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成员,并且已经运营至少三年以上。”面对目前英国华人婚嫁市场,英中婚礼协会创始人大川表示,高端的婚礼策划公司之间不存在太大的竞争,他们各自具有差异化产品,并且精准服务于客户。相比之下,低端市场竞争更为激烈。

作为英国华人婚礼策划团队,相比英国本土的团队又有哪些竞争力呢?大川介绍,在服务华人方面,华人团队更加灵活和高效,沟通也更加通畅。“一个婚礼策划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保证整个进度的流畅性,配合和表达出客户的想法,才能最终完成专属于每一个客户的定制。这需要双方建立有效的沟通,而华人婚礼团队同客户拥有共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在这一点上强于英国本土的专业人士。”

婚礼策划师Jean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说,正是因为和客户的频繁沟通,使得她能够充分揣摩出新人的想法:“比如在5月19日和哈里王子同一天的婚礼中,我在婚礼中加入了皇家蓝的色调,一来这是客户本身就很喜欢的颜色,二来是为了呼应当天的王室婚礼‘皇家蓝’,让他们的婚礼更有意义;另一场婚礼中,因为新娘喜欢酷炫的元素,又是位哈利波特迷,所以当天我们在仪式中安排猫头鹰送婚戒,营造了非常好的效果。”

除了沟通的流畅性和服务的灵活性相比英国本地公司更具优势,华人公司还会针对中国客户提供有“中国特色”的服务。一家位于伦敦的婚礼电影制作公司视频师Wilfred Zeng表示,他们会在婚礼当天晚上,为客户制作一条十秒的视频,方便客户专门用来发朋友圈。“一般来说,我们一条婚礼视频要花20个工作日完成,但由于华人客户主要用微信社交,结婚这样的大事通常都会在朋友圈里分享,所以我们特意制作适合在朋友圈发布的短视频,能够更好地帮助他们和亲友传递这个喜悦。”

在行业总体蓬勃向上的同时,对比中国相对成熟的产业链,英国的华人婚庆行业仍处于发展阶段。针对婚礼现场拍摄,一位资深视频师表示,人才是不少团队在壮大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婚礼对于每位新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场合。所以对拍摄人员的要求不仅仅是技术好,更重要的是敏锐的眼光和对于现场的灵活把控能力。在英国,由于签证的限制,即使足够优秀的人才也未必留得下。”

如今,随着中英各行业来往的细化和深入,两国间婚庆产业的交流也日益频繁。“我们目前想要做的,就是帮助中国市场更加了解这个产业在英国的特色和它应有的价值。”大川相信在更多婚礼策划人的共同努力下,婚庆行业这个蛋糕能够做得更高、更厚,最终能够更好地服务华人。

[ 原创声明:本文为婚嫁风向标转载,来源:新民晚报,曾昊昕;责编:风晓标;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婚嫁风向标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

关注微信公众号:婚嫁风向标(hunjia365),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