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5951931910
| 本文作者:婚礼文化学者王福存
近期网络上经常会出现“质疑婚礼重要性”的视频,内容大概是这样的:
婚礼有那么重要吗?
婚礼不就是两个人宣告的仪式吗?两个人按部就班走个过场而已,除了新娘自己,没有人关注婚礼的好坏,新郎也就是配合演出的工具人,他只关注他钱包里的余额少了多少。
你砸锅卖铁办得再隆重的婚礼,到最后没有人记得你的婚纱有多贵、妆容有多精致、现场有多梦幻,人家只关注啥时候上菜,菜好不好吃、酒好不好喝。
如果有人跟你说:婚礼非常重要,一辈子只有一次,必须拉满仪式感,超级盛大才能显得你们对婚礼重视。这一定是婚庆商家的套路,就是想从你钱包里多捞点钱。
婚礼上的誓言让人听得耳朵都起茧子了,无论贫穷与富贵、不管顺境还是逆境、我都会爱你一生一世,前一周你俩不是还为了彩礼给多少、婚宴办不办谁出钱吵得不可开交吗?差点婚都结不成了,怎么今儿个转头就感动的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装给谁看呢?
平时就开个十来万的车,婚礼当天非得去租个百万豪车当婚车,让大家羡慕羡慕,谁都知道车是租来的,谁关心你开坦克还是骑自行车,唯一开心的就是租车公司。
婚礼现场的那些仿真花,远看还马马虎虎,走近一看,又脏又破,那股子塑料味儿让人倒胃口。
婚礼主持人,在台上口若悬河、眉飞色舞,搞得跟他自己结婚似的,堆砌一些辞藻、背诵几段套词,基本上都是废话。
求婚、表白、戴戒指、敬茶等婚礼环节,都是千篇一律的老套路,参加婚礼简直就像看老掉牙的电影,台词都能背下来。
花大几千、上万元拍的婚纱照,都是影楼P了七八遍外加滤镜什么的结果,连自己的亲妈都认不出来,拍完了往相册里一塞,之后连自己都懒得翻开。
以上网友的结论:婚礼就那么回事儿,没必要劳心费神,花那么多钱去搞。
从视频的评论留言可以发现,赞成这种观点的大有人在。为什么我们自认为圆满成功的一场场婚礼,给人留下的却是这样的印象?
深思过后,我们会发现这并非公众对婚礼的误读,而是我们行业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才导致这样的后果。它直指当下的婚礼形式泛滥、真情稀薄的痛点,为行业健康发展敲响了警钟。
正是在商业浪潮的裹挟中,我们弄丢了婚礼的灵魂,让传承千年的生命礼仪沦为了空洞的表演。当今的婚礼服务,已在很大程度上偏离了其作为“人生礼仪”与“社会治理机制”的本质,异化为浮华的表演。
一、直面问题:让行业的痛点变成自我觉醒的起点
公众的质疑,大多源于行业自身,逃避只会使问题加剧,唯有痛定思痛,方能破茧重生:
文化空心化:从业者对传统婚俗一知半解,生搬硬套或随意篡改,丢失文化魂魄。主持人堆砌辞藻,机械引用《诗经》《礼记》等经典中的章节,前言不搭后语;为求“创新”,杜撰晦涩串词,故作高深;不能向新人阐释婚礼的真正内涵,仪式已经沦为无意义的符号堆砌。
情感工具化:过度追求“催泪”效果,设计虚假惊喜、刻意煽情,忽视新人间真实的情感流动与表达需求,上头、结发、感恩等环节变成了“表演”,导致新人尴尬、宾客厌恶。
审美庸俗化:盲目堆砌耗材器物,跟风网红模板,追求浮夸效果,缺乏文化底蕴与美学表达,婚服搭配错乱,晨袍摆拍失度,使婚礼丧失了真实美感与纪念价值。
流程套路化:千篇一律的主持词、环节设计、音乐选择,缺失对新人、家庭的特质体现。每场婚礼都像流水线产品。主持人形同“复读机”。
商业短视化:过度营销“一生一次”制造焦虑,利用信息差抬高价格,推销华而不实的项目,而非解决新人对情感、文化的深层需求,透支行业信任。
造成这些乱象的主要根源在于:从业者文化根基普遍薄弱,对婚礼文化认知匮乏,服务中全依赖机械模仿及网络信息的碎片化拼凑;大部分从业者对婚礼文化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不足,面对文言典籍,存在学习、理解障碍;行业培训监管缺位,浮躁功利之风盛行,一批“专家、导师”自身学识有限,却大开培训收徒之门。师者不懂装懂、以讹传讹,学生东施效颦、照猫画虎。
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行业现状的真实写照。这些问题严重削弱了婚礼本应承载的教化力量和文化传承功能,使其被浮华与套路掩盖,当婚礼沦为没有灵魂的表演,公众信任的崩塌便在情理之中。
婚礼这一古老而深沉的生命礼仪,是社会智慧凝结、具备深刻教化功能的文化治理机制。它是家庭和谐的基石,伦理秩序重构的平台,健全人格培养的载体,此乃婚礼的本来面目。作为仪式的操盘手,我们必须正视问题,回归本源,以深厚的文化修养、真挚的情感洞察和卓越的审美能力,重新定义婚礼服务的价值,赋能新人完成生命角色的神圣跨越。
二、正本清源,深悟婚礼的“礼治”本质与文化使命
《礼记·曲礼》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古之“礼”并非繁文缛节,实为社会秩序的精密设计,是无声的治理语言。从周公制礼至今,绵延数千年,礼仪始终是规范社会生活行为的重要文化。
婚姻已有数十万年的历史,而婚礼的出现仅三千余年。婚礼的诞生并非源于浪漫,而是古代社会管理者基于群体存续需求构建的治理手段。古人深谙“礼乐刑政,其极一也”之理,通过规范婚嫁之礼,明确人伦角色,确立财产继承,从而预防纷争,促进和谐稳定。
正如《礼记·昏义》所强调:“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婚礼是连接血脉、巩固家族、延续社会的重要纽带。
1、婚礼并非走过场,乃是家庭和谐的推进剂
勿被“仪式感”的浪漫表象迷惑,婚礼的诞生,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治理逻辑。
● 缔结婚姻的行为规范: 婚礼为组建家庭“立规矩”。它明确了:血脉传承(婚姻关乎家族延续);财产归属(通过聘礼、嫁妆等公开界定,避免日后纠纷);伦理秩序(通过“拜高堂”“认大小”等环节,构建新家庭关系网,确立孝老敬亲、尊老爱幼的伦理框架)。
● 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周公制礼至今几千年,婚礼形式不断变化。虽形式演变,其核心治理功能未变。它通过公开庄重的仪式:宣告新家庭的诞生(获社会承认);明确责任义务(对彼此、父母、未来子女的公开承诺);构建支持网络(凝聚双方亲友,形成家族支撑),奠定社会和谐基础。
● 人生重要的状态过渡:婚礼是引导个体生命状态转变的过渡仪式。出阁/离家 → 拜堂/合卺 → 敬茶/认亲→归宁/庙见等核心环节,引导新人在心理上完成从“我”到“我们”、从“子女”到“夫妻”乃至未来“父母”的身份蜕变,实现角色与责任的同步转化。从业者必须透彻理解此理论基础。
●道德教化的有效平台: 婚礼并非“秀场”,而是重要的道德教化场域。教化亦非生硬说教,而是通过仪式感召,影响、引导新人思想、态度、行为发生变化,使其心灵受到触动,提升责任、感恩、忠诚等道德意识,为未来婚姻家庭和谐奠基。其效应犹如观升旗而萌生爱国情。
婚礼每个环节应具明确道德指向:
敬茶/拜堂:这是“孝道”与“感恩”的具象化,是亲情在仪式感召下的自然表达和升华,是家族血脉与责任的交接仪式。我们需引导新人理解这份感情,而不只是机械地完成动作。
婚书/誓言:这是公开的“婚姻契约”,是对“忠诚、责任、担当”的郑重宣示,神圣氛围使誓言在新人心中留下深深烙印,成为日后面对风雨时的精神支柱。我们要帮助新人理解其内涵、真诚表达,说出有分量的承诺,避免沦为背台词的演员。
合卺/交杯: 同牢合卺之古礼精髓象征命运相连,休戚与共。需挖掘其文化隐喻,强化新人共同体意识。这份象征意义穿越千年,时刻提醒新人婚姻的本质是生命的融合与责任的共担。
亲迎/认亲: 这是在构建新的人际版图,重构亲属伦理秩序,明确新家庭在双方家族社群中的位置与责任,维系伦理格局,为家庭与社会稳定奠基。我们要通过仪式环节帮助新人自然融入新家族网络。
婚礼从业者的核心使命,在于激活这些环节的教化能量,使其成为触动新人及在场者心灵的“教育时刻”。
2、婚礼不是舞台剧,而是生命蜕变的成人礼
“过渡仪式”是人类学家在人生礼仪范畴内提出的概念,它是人类文化中普遍存在的象征性活动,指个体或群体在生命周期中从一个社会角色、状态或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转变时,通过特定仪式完成身份、地位或心理的过渡,具有明确的文化规范和社会功能。
婚礼就是新人跨越“个体”向“家庭”新身份过渡的关键节点。它绝非华服美照、欢声笑语的简单叠加,而是人生关键一步的“跨越”:
告别与分离:新郎亲迎受醮诫,新娘出阁辞高堂,意味自此告别单一子女身份,脱离了原生家庭庇护,完成个体身份的剥离;
神圣的过渡:同牢合卺、宣读誓言、交换信物等核心仪式,标志着身份的深刻转变。在亲友的见证下,爱情向亲情过渡,两个独立的“我”融合为休戚与共的“我们”,开始体悟“命运共同体”的真谛。
融合与新生: “拜堂”“认大小”“归宁”“庙见”等仪式,宣告新人正式融入对方家族网络,新家庭获得社群认同。
责任的烙印:婚礼的融合伴随着责任的深刻内化,它明确了夫妇之间的责任、对彼此原生家庭的责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等,要甘苦与共,唇齿相依,彼此关心、互相包容,尊老爱幼。当然还有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社会责任。婚礼以最庄重的方式,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烙印”于新人心间。在亲友见证的仪式场域中体悟责任与融合。
这一系列仪式绝非空洞流程,而是引导新人经历深刻心理蜕变,为承担家庭责任做好精神准备。当新人携手走过这条象征性通道,他们已不再是两个孤立的个体,而是一个被社群认可、肩负期待与责任的命运共同体。
3、婚礼不是独角戏,而是社会教化的大课堂
婚礼的教化之光不仅照耀新人,同时也惠及所有参与者:当亲友们见证新人真挚的誓言、对父母的深情叩拜、彼此扶持的坚定,他们心中关于爱、责任、孝道、承诺的价值观会被唤醒和强化。
一场好的婚礼,能让年轻人领悟责任,中年人反思家庭,甚至让疏远的亲情得以弥合。这是生动的伦理教育。作为家族与社交网络的盛大聚会,婚礼让忙碌的亲戚借此重逢,疏离的朋友重拾联系。在共同参与仪式、分享喜悦的过程中,亲情、友情得到巩固,社区纽带得以加强。婚礼的宴请不仅是物质的分享,更是情感与关系的融通。
传统社会中,婚礼是维系宗法制度、明确伦理秩序、保障财产继承、促进社会稳定的核心治理工具。现代社会婚礼形式发生了变化,但其构建家庭单元、确立亲属网络、传递核心价值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的功能依然存在。
这份教化力量如静水流深,不仅滋养着新生的家庭,更通过每一位参与者的心,悄然渗透至社会肌理之中,成为构建和谐人伦、稳定社群、促进家国安宁的无声基石。我们正是这一宏大社会工程的关键环节。唯有重拾婚礼本真,方能穿越浮华喧嚣,在生命最重要的节点上,寻回那份指引未来航程的、沉甸甸的文化力量与道德光芒。
直面症结,需下大力气根治。重塑婚礼价值,赢得社会尊重,从业者必须进行深刻的自我革新:
1、深耕婚礼文化沃土,筑牢婚礼服务根基:
认真学习《仪礼•士昏礼》《礼记•昏义》《朱子家礼》《大明集礼》等典籍,加深了解传统婚礼的文化背景与思想内涵,提升婚礼文化认知水平;结合服务区域的特色婚俗,了解其渊源、象征意义及演变,将婚姻礼俗融会贯通,精准地向新人及宾客传递并阐释其文化密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辨析传统中的精华与糟粕,取其“重人伦、明责任、促和谐”等正能量的文化内核,融入现代平等、尊重的价值观进行创新表达;用新人易懂的语言,讲好文化故事,解读婚礼流程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让每个环节有根有魂;结合现代审美和新人故事,在核心伦理价值不变的前提下,赋予时代精神,彰显时代特色与创新表达。
2、运用专业素养,为新人提供愉悦的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并非单纯的哄新人开心。男主持人在婚礼开始前后为新娘送咖啡奶茶、嘘寒问暖并非提供情绪价值,那是谄媚奉迎、不务正业。
婚礼中的情绪价值提供是基于心理学(压力管理)、人类学(仪式象征)、美学(感官设计) 的跨学科专业操作,是通过精准识别新人在“身份过渡” 中的情绪痛点(焦虑、迷茫、期待),用系统化的服务设计将婚礼转化为 “情感能量场”,让新人在被专业托举的状态中,真正体验到仪式的核心意义,完成一次关于爱与承诺的深度情绪共鸣,而非一场表演。
通过与新人的深度交流,详细了解他们的故事、家庭关系以及对婚礼的诉求与期待,挖掘独特的情感需求,运用专业知识,在场地布置、流程设计、主持语言、氛围营造等诸方面满足新人对文化、情感、审美、安全、心理等多元诉求,引导新人融入并享受婚礼,增强体验感。
3、提升审美能力,满足新人的个性化需求:
审美诉求是新人对婚礼的重要诉求之一,无论是现场布置、道具器物、礼服冠帽还是化妆造型都是新人关注的焦点,他们也为此花费了很大精力。
婚礼不是一场仅供观赏的舞台剧,它是个人生命蜕变的庄重典礼,是伦理价值代代相传的神圣载体。为此视觉设计应服务于仪式主题和文化内涵。色彩、文饰、服章等符号要与文化意境、空间叙事相得益彰,体现婚礼作为生命蜕变典礼与伦理传承载体的本质。
每场婚礼必须与新人紧密关联,围绕他们的爱情经历、家庭文化、价值观念去策划执行,体现属于他们的专属婚礼符号,满足新人的个性化需求,展现专业与用心。
婚礼不是流水线上的“预制菜”,更不是“九块九包邮”的快消品,从业者需摒弃“走过场”的陋习,多一些谦逊,少一些浮夸,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将心思倾注于提升理论水平与服务技能上,以匠人之心钻研文化,以赤子之心体察情感,以艺术之心雕琢场景,以诚信之心立足行业。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场婚礼都成为新人铭记终身的生命洗礼,助他们完成蜕变,扛起责任;成为传递孝道、忠诚、感恩、和谐的价值灯塔,照亮人心;成为凝聚家族、温暖社群的情感盛宴;成为展现中华礼仪文明当代生命力的动人篇章。
这,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文化使命,亦是行业赢得尊严、生生不息的正道。婚礼之魂,在你我手中,请务必珍重!
[ 原创声明:本文为结婚产业观察转载;来源:聊城婚嫁;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结婚产业观察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
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婚产业观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