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15951931910
| 本文作者:婚礼文化学者王福存
特此声明:本文聚焦现象探讨,旨在促进行业反思,望诸位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共同提升专业素养,成为深谙婚礼文化的行家里手。
常言道;人生就是舞台,像婚礼这样的人生仪典不就是在演吗?
诚然,婚礼确有展演属性。
婚礼是新人仅有的能展演“社会成熟身份”的舞台。它通过刻意扮演的“完美主角”,向亲友证明自己已成功进入新角色。新人扮演“完美夫妻”,父母扮演“开明家长”,宾客扮演“幸福见证者”,服务人员扮演“专业人士”。
这种“演”实则是社会角色的彩排,是在传统仪式中具有文化编码的象征性展示,每一个动作都是承载价值观、伦理观的文化符号,这种展演能创造“共睦态”,参与者通过庄重“展演”,短暂打破日常规则,进入新的角色,完成身份转换与文化认同,有利于未来的和谐幸福。其内核是对生命仪典的敬畏,对未来生活的郑重期许。
这种展演的本质特征,是每一种角色行为都受礼法约束,都有对人生仪式的敬畏。仪轨分明,举止有度,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涵。 然而,当下诸多婚礼,却滑向另一种“演绎”——失却本真、流于浮表:
* 主持人角色异化,不是“诗词朗诵者”就是“故事讲述人”,有些中式婚礼主持人戴着假胡须,开场词从“天地玄黄”“盘古开天”朗诵到“泱泱华夏”“秦皇汉武”;不顾情境氛围,机械堆砌《关雎》《桃夭》《昏义》等经典篇章,视其为串联流程的“万金油”… … …
* 流程设计失范:盲目模仿网络热点或影视桥段。如:新娘父亲执戒尺于婚礼现场为女儿传家训;新娘母亲在已经完成的新娘妆面上假装为女儿上头、挽面、润唇;新娘出阁模仿影视剧桥段宣读告文;刻意设计将新娘隔于礼堂门外,安排专人“开启喜门”,主持人随之高呼“新娘出阁”… …
* 执礼(喜娘)行为逾矩:于新人婚礼之上行熏香、暖堂、叩拜、上供等仪节,冠以“拜喜神”、“为新人祈福”之名。其妆造举止刻意夸张,反客为主,既失人伦分寸,亦悖礼仪本义… … …
* 新人主体性缺失:为填补内涵真空,婚庆策划生搬硬套网红模板,将婚礼变成满足视觉奇观与情感刺激的“剧本”。由于新人对婚礼仪式认知有限,便一味相信婚庆人的专业,甘愿听从摆布,成为“提线木偶”… … …
* 影像记录 本末倒置:尽管摄影、摄像师自身不演,但却成了“导演”,不是专注于捕捉真情瞬间的“抓拍”,而是以“画面美感”为由,过度导演干预,指挥新人摆拍,制造“出片素材”,靠“大片套路”确保客户晒图满意… … …
婚礼如戏,众人皆‘演’,此般热闹喧嚣之下,掩不住仪式神圣内核的消解!当表演超越真诚,当传统仪轨的文化密码无人解读,婚礼便丧失了“敬慎重正”的根基。仪式沦为可随意编排的剧本,从文化传承的载体,蜕变为感官消费的“商品”。社会需要仪式感,但仪式绝非虚假展演!我们当守护仪式的形式,更须重铸其“敬”与“诚”的灵魂!
两种“演绎”,判若云泥:
传统仪式的展演: 是象征意义的表达,是礼乐教化的实践,参与者心怀敬畏,身体力行,传递的是文化精髓与真挚情感。 此类婚礼,是文化的赓续,是人生重要阶段的庄重通过。
当下的婚礼表演: 是娱乐化的展示,是消费逻辑的产物,参与者心态疏离,流于形式。 此类婚礼,仅是商业包装下的情景剧,聚光灯下的短暂高潮。
当人们对这种婚礼表演习以为常时,味同嚼蜡的“工业糖精”式模板婚礼必将成为市场主流:
仪式会从“通过礼仪”沦为取悦新人的“文化消耗品”,其作为生命礼仪的神圣内核荡然无存,社会治理功能与生命教育价值趋于消失;
新人疲于走位、摆拍、换装,无暇体味仪式的真正意义。婚礼过后会感觉“像赶了个场”,自身反而成为仪式的旁观者,婚礼的主体性消解;
婚礼仪式蕴含的伦理教化功能(如醮子诫勉、庙见告祖)被浮华表演环节取代,新人失去了理解婚姻责任的文化语境;
传统婚礼止于服饰、道具的模仿,抽空了“敬天法祖”的精神内核,仪式成了舞台剧,文化传承断裂;
当情感被设计、动作被指令,真实情感让位于情绪劳动。亲友被要掌声,共情转化为疲惫的“捧场义务”。
长此以往,消费者会对婚礼失去兴趣,行业的未来会日渐消亡。
仪式不是作戏,婚礼当有灵魂,真正的仪式感,源于对婚姻的敬畏之心与对文化的真诚理解。剥除戏装、跳脱剧本,激活传统基因,让“敬”重新成为仪式的风骨,让“义”再度化作誓词的血液。让新人在礼成之后,执手相望,由衷感言:“此场仪式,令你我真正结为夫妇。”让婚礼从“演给人看”回归“为爱而行”,在天地亲朋面前,唯有赤诚之心,方能载动千年礼义之重。
婚庆产业热火朝天,从业人员志得意满。然喧嚣背后,婚礼本质却愈发模糊。当“婚庆”沦为程式化的展演与物质的堆砌,我们不禁要问:婚礼究竟为何?其内核与精神安在?
不妨让我们重返礼之源头,从礼的要素、意义、本质等维度,层层剥开华丽外饰,还原婚礼本初之真义,辨其真伪,明其本末。
一、体现婚礼的意义和本质
* 婚礼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庆典或社会习俗,而是被赋予了奠基性、枢纽性的核心地位,堪称“人伦之始,礼义之基”。婚礼的核心在于确立“男女之别”的界限与“夫妇之义”的责任,为未来共同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 婚礼是道德情操在特定人生重大事件中的制度化、仪式化表达和实践。通过神圣庄严、富有象征意义的仪式,这些德行要求在仪式中被反复强化,新人在获得新社会身份的同时,以庄敬之心步入婚姻,深刻认知自身在家庭与社会网络中的角色及其所承载的责任,树立“感恩、孝道、责任、担当、忠诚、守信”意识,为共同生活奠定坚实的伦理与情感基础。
* “合二姓之好”的本质是宗族联盟,严谨的程序,使婚礼区别于轻率的结合,成为被宗族与社会共同见证、承认的神圣契约。确保婚姻缔结的严肃性与合法性,为整个伦理社会秩序提供了最基础、最关键的支撑点。
* 婚礼不仅是新人个体身份转换的“通过仪式”、家庭单元诞生与家族联盟缔结的“契约仪式”、社会关系网络确认与强化的“整合仪式”,更是人类将自然的两性结合升华为文明秩序基石的集体智慧结晶,是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伦理规范的一次集中传递和重申,通过这一系列功能,婚礼在看似热闹喜庆的表象之下,深刻地参与着社会结构的重组、社会关系的编织以及社会秩序的塑造与赓续。
二、对标礼仪要素,严守婚礼规范
● 敬畏“礼法” 礼法是礼的外在形态,具有强烈的规定性,是礼的运作依据,也是判断礼与非礼的标准。婚礼的礼法就是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中华婚礼文化经典,抛却婚礼章法,婚礼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妇至,主人揖妇以入。及寝门,揖入,升自西阶。媵布席于奥。夫入于室,即席。妇尊西,南面,媵、御沃盥交。
揖妇,即对筵,皆坐,皆祭,祭荐、黍、稷、肺。赞尔黍,授肺脊,皆食,以湆酱,皆祭举、食举也。三饭,卒食。
------《仪礼•士昏礼》
父醴女而俟迎者。母南面于房外。女出于母左,父西面戒之,必有正焉,若衣,若笄,母戒诸西阶上,不降。
妇入寝门,赞者彻尊幂,酌玄酒,三属于尊,弃余水于堂下阶间,加勺。
-----《礼记•昏义》
前期一日,女氏使人张陈其壻之室。
主人告於祠堂。遂醮其子而命之迎。壻出,乘马。
至女家,俟於次。女家主人告於祠堂。遂醮其女而命之。
主人出迎,壻入奠雁。
姆奉女出,登车。壻乘马先妇车。至其家,导妇以入。壻妇交拜。
------《朱子家礼》
婦從者舉食案置於婿前。婿從者舉食案置於婦前。婦從者斟酒進供於婿,婿受盞飲酒,婿從者斟酒進供於婦,婦受盞飲酒畢。從者以饌進。婿婦皆饌。再飲再饌畢。婦從者以巹斟酒進授婿,婿受巹;婿從者以巹斟酒進授婦,婦受巹同飲,畢,婿婦皆興,入寢室。
------《明会典》
这些经典记述,正是不同时期婚礼实践的规范。婚礼就是传承这些文化的有效实践。这些礼法的推广应用,使我国不同区域、风俗的人们有了共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认同。
●“礼之所尊,尊其意也”,礼仪之所以值得尊崇,缘于它背后蕴含的心意与精神。仪式是“心意”的载体,若仅追求形式而缺乏真诚的心意,礼便失去了真正的意义。《礼记》中屡次强调“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就是在批判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婚礼的每一个环节背后都蕴含着明确的道德指向,承载着深邃的文化精神与社会价值。如果婚礼环节没有实际的文化内涵,这样的环节就是多余的。在提供婚礼服务时,当关注其背后的精神内核,避免陷入刻板教条或形式主义的窠臼。
●“藏礼于器” 礼仪规范并非仅存于抽象的观念中,而是通过具体的器物形态、规格、使用场景等被承载、体现和强化。时代变迁,礼器之形态、种类虽有变化,但“器物承载礼仪”的逻辑始终延续 。
婚礼需要具体的“载体”来传递思想内涵。其中的器物是承载丰富象征意义的“无声语言”。不同形制的婚礼,其器物系统各异,不可混淆错用!否则,其仅成摆设,也就失去了沟通天地自然、象征德行、表达承诺的文化深度。
● 内心的诚敬庄重,必外显于体态、服饰、容色之中。仅有仪节动作而无合宜容止,礼义便难以真切传达。“礼容”是内心诚敬的自然流露,是“礼义” 从抽象理念到具体实践的重要纽带。在婚礼这类承载着伦理意义与情感重量的礼仪中,尤其重要。
婚礼中,礼服嫁衣、仪态举止、一颦一笑,皆为内心情感与态度的外在映现。传统婚礼崇尚端庄肃穆,新郎亲迎时之恭谨,新娘辞亲之眷恋,新人庙见之虔敬无不体现对人生重大转折之敬畏;行礼时步履沉稳、进退有度、揖让有节,夫妇动作呼应和谐,皆象征着未来生活的秩序与和美。明乎此理,便不致出现“着圆领袍、执竹简、粘假胡须”之类不合时宜之举。
当下诸多婚礼“礼容”之失,正在于失却内在的庄敬与分寸,流于表面的娱乐化与戏剧性,削弱了婚礼应有的神圣感与敬畏心。
● 婚礼中的辞令是最为直接的宣示与表达,它是敬告天地祖先的禀报与祈愿;是申明夫妇相处之道的箴言;是宣告婚姻缔结、承载庄重承诺的契约。
婚礼辞令,首要在于让人知晓其义! 使新人与在场宾朋清晰理解所言内涵,字字句句紧扣婚礼主旨与新人之情。力戒自说自话,避免堆砌辞藻,务必以朴素真诚的语言传递深意! 诸如“维天有汉”“故国有明”“幕服着身”“铺十里红妆”等胡言乱语,当摒弃不用。尤忌开场长篇累牍讲述与婚礼无关之史事,久不入题。
肺腑之言,与同仁共勉:
婚礼乃庄重之人生仪典,关乎家庭福祉。身为从业者,肩负文化传承与情感托付之重责!诚望诸位同仁:重拾对仪式与婚姻的敬畏之心,聚焦婚礼承载的责任与使命,赋予环节以真切文化意义,重视仪式中的伦理教化价值,守护婚礼应有的庄重氛围,文化传承中寻根固本,令婚礼回归其本真面目!
婚礼华服终会褪色,喧闹终会沉寂。
唯有那铭刻入仪式的敬畏、融于誓言的担当以及蕴含在朴素器物中的永恒象征,方能穿越岁月,成为婚姻殿堂亘古长存的基石。
当新人执手凝望,若能透过繁复仪式,洞见彼此身后那连接天地、血脉与责任的深沉脉络,便是婚礼真义最完满的昭彰。
[ 原创声明:本文为结婚产业观察转载;来源:聊城婚嫁;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结婚产业观察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
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婚产业观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