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产业观察

在这家囍文化博物馆里,收藏了3000多张结婚证……

据介绍,馆内有1000多件展品,3000多张结婚证书,再现了中国各个时代的婚俗文化。

结婚证是美好爱情的见证,你见过父母的结婚证吗?你见过爷爷奶奶的结婚证吗?你知道他们那个年代结婚时都需要置办什么物品吗?

在保定虎山有个中国囍字文化博物馆,你想知道的这里都有。别的不说,单这里收藏的3000多张结婚证,就足可以让你细品曾经的美好爱情。

太行深处有个囍文化博物馆

虎山地处保定曲阳,位于太行深处,距石家庄约150公里。这里曾以盛产金矿出名,现在已经不允许开矿,但这里优美的风景,和其收藏的各种老物件仍为人津津乐道。

前一段时间,我曾来到虎山,一到这里就被其收藏的各种老物件深深吸引。但因为时间的关系,只为大家介绍了这里的油灯馆和算盘馆。近日,我再登虎山,细品了位于这里的中国囍文化博物馆。

囍文化博物馆面积不大,收藏品却很丰富。据介绍,馆内有展品1000多件,共分婚俗礼仪、幸福时刻、正婚礼俗、吉祥婚俗四个单元展出,再现了中国各个时代的婚俗文化。

3000多张结婚证见证美好爱情

一进囍文化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墙的结婚证,大小不一,样式不同,年代也各不相同。一路看下来,就好像在欣赏一段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结婚证是现在的一种称呼,在古代大都称为婚书。据记载,中国最早在周代就有婚书了。《周礼》中记载,当时有专门的官员管理婚姻,男女订婚之后,必须要用婚书登记,否则婚姻关系就不成立。婚书写在竹简上,男女双方各持一半,不过这时候的婚书主要用于王公贵族。

民间婚书的起源和定型,是在唐宋时期。《唐律》中明确规定,男女缔结婚姻,两家需要互保婚书。宋朝《宋刑统》也明确指出,男女要想结婚,婚书绝对不能缺少。从此之后,婚书就成了古代结婚必须履行的一道手续。

囍文化博物馆收藏和展出的结婚证书有3000多张,从清光绪年间一直到现在,其中最多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结婚证。据该馆负责人介绍,这些结婚证大都是从民间收藏上来的。

这里最早的结婚证是清光绪十九年的,合起来像请帖,展开则是长长的红纸,上面写有二人信息及祝福的话语,还有两位月佬的名字。

到了民国时期,婚书大多改为了油墨印刷,样式也是丰富多彩,有的还印有龙凤呈祥、鸳鸯戏水、牡丹吐蕊等吉祥图案。文字内容多以结婚当事人的情况为主,有婚礼的时间、地点和祝词,还有介绍人、证婚人、主婚人的姓名等等。

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结婚证上可以看到明显的时代特征,图案多以红旗、齿轮、麦穗为主。婚书的文字内容,也从华丽风格变得朴实起来,多为家庭幸福、互敬互爱等内容。

在这里,我还看到了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离婚证书。在旧社会,只有“休妻”没有离婚。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由此实现了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此时出现离婚证也就不足为奇了。

现场实物见证彩礼的变迁

结婚是一辈子的大事,除了结婚证还要有彩礼。不得不说,现在的彩礼在某些地真是大得吓人。网上流传着一张河北各地彩礼统计表,沧州最高达14.3万元,其次是邯郸13.5万元。

为了限制高额彩礼,一些地方开始出台政策,但收效并不显著。年纪大点的朋友应该了解,在上世纪50年代结婚的时候,讲的是“四个一工程”——有床、脸盆、痰盂、热水壶;60年代,讲究的是“36条腿”——1个衣橱、1个柜子、1张桌子、4把椅子、1张床;70年代是“三转一响”——1台缝纫机、1辆自行车、1块手表、1台收音机。

到了80年代,又变成了“四大件”——冰箱、电视、洗衣机、录音机;90年代,“四大件”的升级版出现了——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而到了现在,“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等等全部出来了。

现场实物见证了彩礼的变迁,也见证了时代的进步。不过,看着现场实物,再对照一张张幸福的结婚照,不由得感叹,幸福真的跟彩礼没有必然关系。生活水平提高,彩礼上涨可以理解,但不顾现实一味追求彩礼,那婚姻就变了样。

中国囍文化博大精深,博物馆里还有很多收藏品值得去欣赏,我相信随着收藏品的不断丰富,这里必将成为了解中国囍文化的一个窗口。关于中国的囍文化,你想说什么?

[ 原创声明:本文为结婚产业观察转载;来源:西安新闻网;责编:风晓标;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结婚产业观察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婚产业观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

相关文章
  • * 暂无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