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产业观察

传统红妆,为何逐渐式微?

白色婚纱的历史不过区区200年,在中国流行也不过40年,为何成为新娘的首选?

可能每一位新娘在新婚时,都渴望穿上一身洁白的婚纱。再拍上一本清丽可人的婚纱照,来记录自己从少女过渡到成熟女人的过渡,以期将青春永久封存。然而,白色婚纱的历史不过区区200年,中国新娘披上婚纱也不过40年,是什么原因让她们抛弃了传统的红妆?

想要找到问题的答案,还是要从历史说起。

从古至今,西方人的婚姻权力被掌握在宗教手中。在西方的宗教的原始观念中,绚丽的色彩具有迷惑作用,会引导人进入堕落。在反色彩运动中,纯色服装成为了西方的潮流。

但那时,白色服装并没有成为主流,直到欧洲的白色时尚开始。

法国革命之后,欧洲的女士开始流行穿着白色的服装,非常符合资产阶级的价值观:自由、平等、博爱。正是由于这种白色潮流的推动,婚姻所用的礼服也受到了相应的影响。然而,这只是色调上的影响,真正穿着砂纸白色礼服结婚是从19世纪开始的。

1840年,英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新娘,也就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以及印度女皇——伊丽莎白一世。

在那个世纪,英国的影响力位列世界无人比肩。女王的大婚自然受到万众的瞩目,也是时尚圈潮流毋庸置疑的引领者。

而在那场婚礼上维多利亚女王穿着一件丝绸礼服,披着一条白色轻纱。这种前无古人的婚礼装扮,登时引起了西方各界的巨大轰动。

从那之后,在神圣的婚礼中,各种各样的白色婚纱才开始盛行。迄今为止,仅仅不到200年。

接下来,咱们再说一说中式新娘装扮的历史。

尽管现代人崇尚白色婚纱,但传统新娘装依然保留着一定的地位。而我们现在保留下来的以红色打底和金色配饰的婚服,其实是从明朝才开始的。

秦汉时期,传统的婚姻礼服继承了周制。以玄色,也就是暗色为尊,所以礼服制式以黑色为主。

从唐朝开始,黑色不再是主流。红男绿女开始出现,也就是男人穿着红色礼服,而女人则穿着绿色。宋朝继承了唐制,礼服的款式稍有变动,但大体颜色并没有太大改变。

元朝以少数民族建国,贵族婚礼的服装具有鲜明的草原特色,粗犷豪放,色调鲜明。而民间的传统服装却悄悄开始变化,红色新娘妆在南方群体中开始出现。

直到明朝建国之后,凤冠霞帔才正式走向历史舞台。新娘的装扮以大红为主,金色为辅。并逐渐成为了汉人最正统的婚姻礼服。

清朝时期,也沿袭了明朝的凤冠霞帔,但在制式上少有变改,款式多以满族的旗袍为主。

而到了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开始在中国盛行,在上层人士群体间,出现了西式礼服,其中就包括白色的婚纱。而在当时,普通老百姓结婚时的礼服,依然保持着明清的祖制。

建国之后,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的传统婚姻被大幅度改良,提倡节俭和简约,所以军装成为了那个时期短暂的主流结婚礼服。

直到改革开放之后,随着全球化的日新月异,西方文化铺天盖地而来,追逐时尚的年轻人开始争相仿效西式婚礼,婚纱也渐渐成为了主流。

说完两种新娘礼服的历史,我们说一说,白色婚纱占据中国婚礼现实因素。

先说第一点,中国古式的婚礼太过于繁琐,在普遍开阔的乡下有着一定市场。但在高楼大厦之间,就显得有些水土不服。

而且现在的年轻人也崇尚简约风格,不太喜欢复杂的婚礼装扮。就比如现在兴起的汉服,穿起来虽然好看,但真的方便吗?上厕所都要宽衣解带,穿个稀罕也罢了,但笔者不认为可以重返主流圈子。

第二,西方文化无孔不入的对外输出。前文中说过,宗教文化渗透到西方的方方面面,随着资本主义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宗教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输出手段。

有句古话:传教士与战争始终坐着一条船。而我们东方文化就是在坚船大炮中被轰碎的,当一种绝对的力量占领土地时,首先扩散的是自身的文化。如果对方不接受,那就强制进行文化倾轧,也就是所谓的文化野蛮化。

在近百年的潜移默化中,西方文化一直以高高在上的姿态。时至今日,西方各大时装周,依然引领着东方的潮流。复古风虽然一再兴起,但挡不住潮流的大势。

由此,结婚用的教堂,在中国就换成了礼堂。神父也变成了主持司仪。

第三点,婚纱的营销手段的现代化,以及和设计理念的不断革新。

承接第二点,当一种文化占据领导地位时,衍生的商品营销也就水到渠成了。既然婚纱已经成为了主流,那么自然成为了一门炙手可热的生意。在现代化营销公司的策略下,婚纱就如钻石一般,被炒上一波又一波热潮。并在大众意识中植入了一个概念:结婚必须穿婚纱。

既然生意火爆,必须有超前的设计理念。婚纱设计已经成为服装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随着款式的不断革新。很大程度上,再次推进了人们对于婚纱的渴求。

反观中式新娘装,在这一方面就显得很弱势。虽然在中国的婚礼中仍占有一席之位,但大多都是婚礼上的制式流程。

笔者参与过很多婚礼,大多新娘都是在结婚当天穿婚纱,然后在席间敬酒时才换上中式新娘装。从侧面证明了,婚纱与中式礼服在现代新人中的比重。

结语

结婚本就是喜庆的日子,穿什么都无可厚非。随波逐流不是错,追逐个性也是正常。但笔者有一点劝告,大喜的日子本应该舒舒服服,高高兴兴,若是过度追逐礼仪和服饰,并变成了负担,就得不偿失了。

[ 原创声明:本文为结婚产业观察转载;来源:漫夜微寒;责编:风晓标;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结婚产业观察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婚产业观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