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产业观察

专访婚礼摄影师杜兮:一位婚礼摄影师的“俗”与“脱俗”

专访职业婚礼摄影人杜兮……

如今,新人们对婚礼摄影越来越重视,不再像以往只需要家人朋友帮忙拍摄。所以各大工作室和婚庆也不断推新,根据不同情况的新人给出不同方案。

婚礼摄影看似简单,实际上需要摄影师具有更强的专业性。摄影师需要有相当熟练的摄影技能、户外摄影技巧、抓拍技巧、场面控制能力、场景的熟悉和相当的协调能力。普通的摄影师通常比较擅长静态的拍摄,如果不加训练,难以胜任婚礼动态摄影的需求。

国家地理摄影大赛专访职业婚礼摄影人杜兮,带你了解他作为一位婚礼摄影师的职业坚守,也带你体会他作为一位独立摄影师的影像追求。

中国的“婚礼摄影”就是拍流程,就是拍“走秀”?

在中国,婚礼摄影已经发展到高度商业化、流程化、市场化的阶段、所以不能再简单地去说“婚礼摄影是纪实摄影”,因为在中国,婚礼摄影几乎不是一种自发的主观创作需要,而是比较纯粹的商业行为,只能说“纪实”是婚礼摄影的一部分。

中国的婚礼摄影师很难像国外婚礼摄影师那样,以一个纯粹记录者的身份去随机随缘抓拍不同的婚礼画面。在中国,婚礼摄影师一天的工作,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具体要拍什么,其实在不成文的行业竞争规则里,都有较为繁重的拍摄任务。

比如国外基本上是没有专门拍“婚纱照”这个概念,现场就把“婚纱”给拍了。国外的新郎在婚礼当天才会第一次看到新娘穿婚纱的样子,这就是激动人心的“First Look”。国外的婚礼摄影就更注重“某一时刻”的抓拍。

在中国,诸如亲吻、交换戒指的瞬间必须拍到,而且一般还要拍一些静物,比如婚戒、婚鞋,以及为了展现婚礼策划机构的精细布置,还要拍酒店的空间陈设,类似于“空镜头”。但是依照我的职业习惯,在婚礼拍摄中,类似于婚鞋、戒指、回礼、这些静物的空镜头通常不是我个人的拍摄重点。

人物方面诸如新郎、新娘单人肖像照、合照,新郎新娘与伴郎伴娘的合影,全家福合影等等这些必须拍到。而不同于外国的“重在抓拍”。在中国,抓拍到一张好照片的机会相对少一些,但是以上提到比较同质化的照片,是一定要尽力拍好的。把新娘拍美、把新郎拍帅,我想应该可以算作是不成文的行业法则吧。

而摄影师一般喜欢情绪高涨的片子,比如泪水与欢笑,这种表情能传递更深的感想。而被摄者一般会认为这种片子里的自己“很难看”,殊不知这才是真情实感的流露,殊不知n年之后,这些片子的生命力才更强,一颦一笑会牵动当年的各种酸甜回忆。

就现在大趋势而言,把新娘拍瘦拍美,把新郎拍帅拍酷,把场景拍的高大上,依然是大部分婚礼摄影师的主要目标。

对于职业婚礼摄影师来说,这是一份工作,要以产品和服务的角度去拍摄,首要目标是让客户满意,加上中国人的情感表现较为内敛,所以国内的婚礼从业者,从很大程度上需要主动创造、引导一些画面来完成拍摄任务。

婚礼摄影师也分为“两派”

年轻摄影师入行晚一些,受客源渠道的影响,起步阶段和婚礼策划机构合作比较多,相对来说需要完成更多标准化的拍摄工作。本身擅长人像和纪实类的摄影师,经过几年的口碑积累,会有更多一些的“直客”,个人风格的发挥空间就会大一些。目前,在我一年的订单中,来自婚礼策划公司推荐的客户,大概在10%左右。

我个人特别喜欢拍婚礼上的孩子,孩子不受太多控制,和婚礼有关的开心、难过、好奇,小朋友都表现的特别真实。

飞奔上场送戒指的小花童,下一秒她就摔倒了,条件反射的放下了相机去抱她起来,回头想想,嘴角微微一笑。

虽然“婚礼摄影”就像按着一个剧本、一个套路去抓拍,但是我觉得每一位优秀的婚礼摄影师都在努力地,在实际拍摄中“去模式化”。一个摄影师不论拍摄什么题材的照片,风格总是带有个人烙印的。拿我自己举个例子,从我入婚礼这行开始,就代入了我拍摄风光照片时习惯使用的构图技巧和后期风格吧,而在婚礼摄影中不断学习到的一些技巧,又帮助我在人文拍摄中更高效的拍到需要的照片。

在我心里“摄影师”这三个字是“神圣”。

2009年堂弟出家,远赴维西、甘孜、色达、尼泊尔几地佛学院修行。儿时一同打闹的兄弟,若干年才得有一面之缘。短暂几日重逢后他又要远渡尼泊尔闭关六年,一别更不知何时有缘再见,故临行前特为家中小僧留影几张,以示挂念。

最早接触到摄影还是因为我父亲购置了一套尼康的D80单反相机,使用单反的感觉和卡片机完全不同,咔嚓咔嚓的快门声和握持相机的方式,都更有仪式感,我觉得这种感觉特别棒,从那时起“摄影师”这三个字对我来说是神圣的。

我们无筛选性的为120人拍摄了“百人肖像”。跟我刚入行时一样,我的两个徒弟在拍照的时候最怕跟人面对面,紧张、放不开、不敢开口,经过这次,他们拍照讲段子比我还6了。在这个美颜时代,想靠一张这样朴素的照片去打动一个人,其实不容易。有一条留言我很感动:“杜老师,麻烦保留我的鱼尾纹,这是我的30岁印记,这个年纪是有故事的人,我很喜欢它们。”

当时人人网很火,我经常把拍摄的一些照片放到人人网上,得到了很多网友的肯定,大家在网络上对我的支持,让我“误认为”我自己很有天赋,哈哈,坚定了我要成为一个摄影师的想法。

也许摄影,真的是一件需要别人鼓励才能成就的事情吧?

其实,又有什么事情不是如此呢?

婚礼摄影“俗”不“俗”?

在婚礼摄影高度市场化的今天,为了追求更多的单量,更多的市场认可,大家都努力把婚礼拍的“更美”,所以不可避免造成了追求形式美上大篇幅的摆拍,更精湛的液化磨皮,更有技巧的用光,更大气的场景……

当然这决不全是摄影师的问题,市场需求导向,决定了某一个阶段行业的主流风格,实难避免,所以从这个方面看,我自己觉得它有点“俗”。当然谁都不能绝对免俗,这也无关好坏,事已至此,“等风来不如追风去”。也许在我们发自内心、主观意义上进行人文风光创作时,才能守住本真,才能让自己清空,“只是等风来”。

昆明巫家坝机场,曾是二战时美国援华飞虎队的空军基地,世代居住在周围的农民们仍然在这块地里挑水、耕田、种菜,几十年来他们已经习惯了每天头顶有几百班次的航班呼啸着降落。因为这张照片,家里人对我要做摄影师的态度有了本质上的转变,当年我爸还奖励了我一颗镜头。

不过婚礼的本质还是由一对新人的情感和故事构成的,“故事性”这东西,要真说起来就很“无敌”了。再美的景色都有复制和超越的可能,唯独真实发生的故事转瞬即逝。流芳百世的照片,都在图片背后藏下了一个个好的故事不是么?

以色列,耶路撒冷,哭墙。无论男女老幼,他们都会来到墙下哭诉流亡之苦,念诵圣经,低声祷告,把对上帝想说的话写在小纸条上,塞到墙缝里。

所以为期一天的婚礼之中,即便摄影师不走套路化的模式,只要用心去观察,带有人文思维,还是能抓拍到很多感人的瞬间,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婚礼虽然流程大致相同,但是人的反应和感情表现都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每次工作,都会带有一种对未知的挑战。

这,又是脱俗的。

从来不认为自己仅仅是“婚礼摄影师”?

日本京都,第一天拍半天才发现站在樱花下面的90%都是租了和服的亚洲游客,而这是运气特别好的一天,在花间小道偶遇到了当地有名的艺伎。我当然不否认拍摄婚礼是我从事的工作,也不否认我是一个职业的婚礼摄影师,但就像任何一个电影导演,不会把自己固化在“爱情片导演”“喜剧片导演”一样,都希望突破自己为人们所熟知的印象,摄影师应该是任何题材都想去尝试的,婚礼只是某一个拍摄领域,只是我众多工作项目中的一项,在漫长的摄影生涯中,拍婚礼可能只是其中一个阶段,也许是8年,也许是10年。

我敬畏这份工作,但它不是所有。

单纯谈,就摄影类型而言,我更加钟爱发自我主观内心地,进行人文记录。

云南德钦、梅里雪山笑农大本营,由中日联合登山队于1991年修建。当地村子里的藏民每天都会牵着自家的骡子载一些游客到这里游玩,得空便在这雪山下小憩。

澳洲冬天的早晨。

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山区,很多距离县城并不遥远的家庭仍然过着自给自足、靠天吃饭的传统农耕生活,家中更是可以用家徒四壁来形容。

塞尔维亚巴伊纳巴什塔,“世上最孤独的房子”。

内蒙古乌兰布统的冬季草原。

独克宗,藏语中的月光之城。2014年1月11日,一场人为过失造成的火灾席卷香格里拉独克宗,照片所在的位置,曾经是热闹非凡的古城四方街,在一夜之间烧为一片满布碎石的焦土。

 [ 原创声明:本文为结婚产业观察转载;来源:国家地理中文网;责编:风晓标;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结婚产业观察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关注微信公众号:结婚产业观察(wionews),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