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产业观察

标准化,阻碍摄影师突破自我的无形屏障

成熟的摄影师是自信的,能够应对客户的各种问题,而基础薄弱的摄影师必然缺乏自信,即便有种种话术,也不足以应对各种现实情况。

标准化是框架,是影楼必需的基本操作模式,其作用不仅在于可执行及可评价,事实上也塑造了基层摄影师的知识结构和自我认知。

大部分基层摄影师会有进步和提高的要求,向往可以创作自己的作品。但问题在于每个人所认为的“创作”存在很大的偏差。很多人基础较浅,阅历有限,在审美认知上有所不足。比如有些人喜欢追求商业大片效果,有些人觉得个性夸张才是高级。这些理解往往与公司及客户的需求存在巨大差距。

事实上,有效的标准化正是公司针对自身实际需求制定的内容,对摄影师的工作进行指导及评估。

从公司角度来看,标准化确实是可执行的、有效的,同时也是不得不为之的一种方式。

一方面因为基层技术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标准化给予规范,同时也是出于控制成本的考虑。比如一家影楼有40-50组人,事实上不可能全都由最高水平的摄影师组成,公司更不可能负担得起这样的高薪比例。

而现阶段比较完美的状况是维持一个合理的搭配组成。比如公司有10组人,其中2组摄影师是基础扎实、水平较高的,可以在完成标准化的同时进行适度创作,提升综合实力,带动整体氛围。其他则由技术水平中等的摄影师组成,通过标准化完成正常业务。

标准化体系的另一个影响在于,技术基础在事实上的弱化。公司与其寄希望找到优秀的摄影师,不如自己培养。

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当标准化成为衡量摄影师的唯一,技术人员的进入门槛确实越来越低。一般来说,老摄影师的基础更为扎实一些,而年轻技术人员的最大优势往往在于沟通能力比较好,谈吐幽默。那么符合这些要求的助理,就会在旺季到来之前,通过短时间的集中培训,迅速学习、掌握公司的标准化内容,进而提升为摄影师。

这种针对助理的短期培训是实际上最主要的技术人员的补充来源。因为时间很短,大致在1个月左右,因此培训内容完全围绕标准化展开。比如现在的内景都是主题化的,所以下班之后,就让化妆助理+摄影助理两两组队,针对不同的主题进行练习,死记硬背相应的光线、场景和pose等。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培训摄影师的方式,其淘汰率并不低,标准可以学习,但最终还是要看个人努力程度及悟性。

通过标准化可以完成工作,但绝不足以应对种种状况,因为标准是一种参考,但面对的客户却各不相同。

严格标准化体系中出来的摄影师是可以看出来的,拍照不活跃,画面中规中矩,极少亮点。而有想法的摄影师取景角度会比较有变化,能够在一组照片中捕捉到人物的情绪,可以用道具来讲故事,或者能够使之起到串联作用。

这些差异的根源并不在于标准化本身,而是基础的厚度与思维的活性。成熟摄影师是自信的,能够解决客户的问题。而基础薄弱的摄影师必然缺乏自信,即便有种种话术,也不足以应对各种现实情况。正因为这些年轻摄影师,他们入行的步骤是颠倒的(先流程而非基础),学了眼前“够用”的部分就上手了,但是换个环境就搞不定,因为基础不足以支撑拍摄,从而导致不自信,而这种不自信很可能会导致一场拍摄的崩盘。

因此想要成为成熟的摄影师,标准化是门槛,也仅仅只是门槛。作为基层摄影师,如果你希望持续进步而不是被淘汰,那么必然要在跨过门槛之后,努力巩固基础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技术水平。

[ 原创声明:本文为婚嫁风向标转载,来源:人像摄影;责编:风晓标,转载请注明作者姓名和来源。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婚嫁风向标对观点赞同或支持。 ]微信底图关注微信公众号:婚嫁风向标(hunjia365),每日推送,干货互动精彩多